百家士子大感快意,却又受王不器感染,皆感悲凉。 江南北奔的士子如查文徽、陈陶、史虚白等,则是震惊不已。 王不器最后向李从璟执礼,“百家学问,取舍有道,天下士子,良莠不齐,还请太子斟酌!” 杨悫脸色惨白如纸,汗如雨下,他面朝李从璟,噗通一声伏低下拜,悲痛大呼:“此等毫无根据之言,真是只字不通,臣万万不敢苟同!千年以来,名臣良相如过江之鲤,哪一个不是我儒家士子?君王治国以礼以仁义,天下方能大兴啊!” 他说不过王不器,就来抱李从璟这个大靠山的大腿。 在杨悫想来,李从璟肯定会站在他这一边。 君王的心思,杨悫和他背后的无数儒家士子,都看得分明。 李嗣源是如何做成帝王的?他先前不过是一个臣子,是领兵大将,而一朝为士卒“披上龙袍”,就反攻洛阳成就了大业。 既然如此,李嗣源担不担心其它将领效仿他的事迹?他担不担心他家的江山也会突然倾覆?他没有理由不担心!他绝对会担心! 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解除武将兵权!同时扶持、重用另一股势力,抗衡、打压武人! 这股势力,士子就是现成的。 于是儒家士子趁机而起。 杨悫他们不知道将士正在沙场辛苦征战、流血牺牲吗?他们不知道此时提出打压武人的策略,会被很多人唾弃吗?他们又不是傻子,他们当然知道。 但他们不在乎。 为甚么不在乎? 因为君王会支持他们! 在打压武人这一点上,君王与士子的立场是一致的。 甚至连出发点都一样。君王是为了巩固自身帝位,不让武人再有乱国的机会,士子是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不使士子再被武人骑在头上! 藩镇时代,是士子的噩梦,也是君王的噩梦。 而儒家的礼,儒家的忠君思想,则为这件事披上了完美的伪装。 所以君王和儒家士子会一拍即合。 儒学发展到今天,早就舍弃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类的思想,成为君王统治江山的奴仆,而且理所当然的继续发展下去,变本加厉。 只有适合君王稳固自家江山统治的思想,才是君王需要的思想。 儒家在汉初做到了,日后更会。 儒家必须要适应君王的这个需求,那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至于儒家学说往后会变成甚么样,他们不知道,至于儒家学说最后是不是会面目全非,与孔子的主张大相径庭,他们不在乎! 不被君王需要的治学治国思想,是没有存在价值,注定要消亡的!儒家之学都没了,哪里还有儒家士子? 故而,儒家无论发展到哪种面貌,君王都是掌舵人都是始作俑者,而儒家士子则是刽子手。 但那又如何,谁会在乎呢? 儒家士子哪里又会知道,天朝之外,万力之远的地方,会有撮尔小国在千年后强势兴起,犯我疆土? 即便知道了,又如何?只有得用的士子,才有资格考虑国是。 所以杨悫分外确定李从璟会站在他一边。 并且,君王既然用了儒家思想,自然会投桃报李,百家学说自然不会再被重视,兵农共医商,当然不能被抛弃,但也绝不会被看重,君王和儒家都不会让他们,有机会威胁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所以百工,永远没有地位。 所以商品经济再发达,商人也永远无法掌权进入统治阶级,永远不会有话语权! 儒家对百家百工的打压,不是因为看不起,而是利益之争! 君王,儒家。 琴瑟相合。 狼狈为奸。 共同享用这座江山。 百年,千年,两千年。 直到锦绣山河万里凋敝。 直到君王发现儒家确实不行了,不能帮他统治江山了。 于是,废除科举制。 李从璟看了一眼拜倒在堂中的杨悫,从小案后站起身。 礼堂中,无数儒家士子悉数拜倒,不能拜倒的,也无不躬身执礼,齐声大呼:“请太子为我等做主!” 百家百工的士子,也无不执礼,紧张的等待太子的宣判。 ?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