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还是派出了知客僧去邀请祝英台来同泰寺“做客”,又令信徒关注着宫中的动静。 一切安排完了,主持方丈脸上还是愁云满布。 皇帝和太子在冷战,太子自行剃度居住在同泰寺里不肯回宫,皇帝便再也没有踏入过同泰寺,也不再时不时召唤他去讨论佛法。 如此下去,若是祝英台真得了魏夫人的衣钵学会了什么“仙术”,很难说皇帝不因此被“争取”过去。 想当初北魏佛道之争,天师道的寇谦之拓跋焘崇道,最终佛门迎来了一场浩劫,不过才几百年的时间…… 他忧愁不已,自然有人分忧。 “师兄原来是在担忧这个,我愿为师兄分忧。” 寺中药师堂的主事听得主持的烦恼,竟然微微一笑,合十而笑。 “师兄且安心等待,三日之内,陛下必会来寺中。” **** 同泰寺的僧人们忧心着道门“来者不善”的时候,祝英台正在向皇帝解释“假金”和“假银”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这两种金属其实只是一种合金加鎏金的技术,在没有电镀技术的古代,鎏金的损耗极大,而且容易剥落,这种技术到了唐之后才算完善,到了宋代才算造诣大成,唐之前都是用火烤法,色泽都很难均匀,如今用的很少。 然而祝英台这个怪胎横空出世,将茅山上的化学技术硬生生提早了几十年,陶弘景本就是炼丹大家,在祝英台教导着用水银制造金属汞剂涂在金属表面,再加热使汞挥发,使颜色覆在金属表面而不脱落后,他也研究出了鎏银色的方法。 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茅山上的人都拿制造“假金”、“假银”当一种风潮,互相以如何“以假乱真”作弄人作为消遣。 在祝英台邀请皇帝在青云观亲自观看了一次如何做成金属合金,又如何用汞水镀上金属颜色后,知识渊博的皇帝也了解了祝英台的“点石成金”做出来的并不是真的金子,但这种“以假乱真”的法子也实在让人震惊。 “如果朕要用这些铸钱,岂不是很费时间?” 毕竟是假金,不是天然金属,从制作到鎏金都不如铜钱铁钱铸造的那么快。 “陛下,这些时间是值得的。无论是铜还是铁,其实对国家都更有用途,铁用来制造武器和农具比铸造钱的用处更大,而且铁太容易锈蚀,这个缺点陛下应当也发现了。” 祝英台曾经和马文才讨论过这个问题,还曾经因为运铁船“死”了一次,对于这点完全可以和皇帝对答如流。 “这些‘金钱’一旦通用,将替代现在使用的铜钱和铁钱,成为一种新的货币,甚至它可以不必用重量来计算,而是单独以‘枚’来计算。” “若这批钱能制作出来,经久耐用不易损毁,陛下甚至可以一直将它们沿用下去,不说上千年,至少几百年之内不会出什么问题。” 祝英台拿出两枚在山上铸造好的合金钱,一金一银,已经很似后世的金币、银洋了,浑然一体光滑无比,泛着让人喜爱的金银光泽。 “假金假银的重量不及金银铜,然而正因为它们轻,所以携带方便,即使‘腰缠万贯’也不会那么笨重。” 连“金块”都能飘在水上,这些合金的密度可想而知,大多是锡、铅、锌这样的劣等金属。 祝英台的建议有理有据,更重要的是,萧衍正愁着如今要打仗必须用钱,而民间无论是百姓还是高门富户,都不愿收朝廷的铁钱。 一旦祝英台“点化”的合金钱能够大规模的推行,他就不必吝惜之前贮存的大量铜器和铜钱,尽可用来支付如今粮草所需。 这些铜本就是他为了逐渐平抑钱荒、重新替代铁钱而预留,只是铜不易得,所以他才迟迟不肯出手。 现在有了替代品…… 萧衍精神一震,不由得向祝英台追问:“如果朕要推行此钱,道门需要多少人手、多少物耗、多少时间?” 这些问题祝英台早有准备,于是一一回答: “那要看陛下需要多少。如果以第一批百万钱计算,需要五千道门弟子,耗时一年,其中所需的铜、铁不多,更多的是铅、锡和一些道门需要的‘药材’与矿材,此外,水银、胆水和朱砂也不可少,这些有些我道门可以准备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