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听都觉得是一样的,表情迷迷糊糊,但还是硬生生记下了。 那姜山村的村长就属于脑子不明白的,听完了梁山伯的话居然觉得还是欠士族大户的粮食好。 “我们村怕是没人愿意换欠条啦!那些士族老爷们都是好人,一直不要我们的利息和粮种,逢灾年还施粥赠粮,欠他们粮食我们也放心!” 那村长一口否决了。 “我已经命人誊抄了各村、各乡钱粮的数量和利息数,诸位村长回去时都领上各自村中的那本,回去商议后再决定如何做。” 梁山伯也不勉强,只说出自己的计划。 “至于更换欠条……” “梁县令,衙门外有一老农领着几十个汉子叩门,说是要销掉欠条!” 门外守卫的皂班匆匆入内,向着梁山伯禀告道。 “来人说是姜山村的乡民!” 第242章 局中之局 来的是姜山村六十七岁的老农姜老汉。 在这个人均寿命不足三十岁的时代, 六十七岁的姜老汉已经是曾祖父级别的人物,在姜山村,村长也许最为权威, 可没人敢忤逆这位一生辛勤劳作, 带大了七个儿子的老人。 姜老汉是姜山村里出了名的老倔头,他说自己平生从不欠人的东西, 便没有借任何粮食, 至于家中子女实在熬不下去去借的, 他也没有办法,他只能管的住自己。 所以人人都知道,姜山村里唯一没有欠条的,就是这姜老头。 当听说姜老头来销欠条时, 之前一直口口声声说“老爷们都是好人”的姜山村村长感觉自己像是被人当众打了脸, 瞪着眼睛直直看着梁山伯出去迎接姜老汉和他的子侄、孙辈们。 等到姜老汉和他的家人在梁山伯这里办妥了手续、当众销掉了张家的欠条,改为和官府签订新的借据后,姜山村的村长终于忍不住了。 “老姜头,你这又是何必呢?” 他急得直跺脚, “今年甬江要是再泛滥,你可就再也借不到粮了!你这么一大家子人,冬天总不能饿死在家里吧?” 老汉带来的汉子虽多,但其实都是自家人,他家男丁多,浩浩荡荡都跟了来,看起来声势浩大, 其实也就销了五六张欠条而已。 当然,这也跟他家老头子倔强,死命撑着不肯欠粮有关。 “我种田种了一辈子,靠天收,靠地收,靠自己的手收,没听说过靠借能收到粮的!” 姜山村的村民大多存在这亲戚关系,这老汉训起村长像是训着自家小辈一样。 “我看你是想让孩子们都坏了胚子,去当游手好闲的种!” “欠官府的,和欠大户的,有什么区别,不都是欠?” 姜山村的村长吼得脖子都红了。 “欠官府的,我至少还知道怎么还,哪怕服徭役,官府还管着你吃饭、喝水,总有干完活儿的一天!我们有手有脚,还不上粮还力气也是一样,有手有脚还能饿死?欠大户的,你知道他们要你拿什么还?!” 老汉将胸口拍得砰砰响。 “老汉我活了一辈子,看多了这些‘好心人’!到最后,就算你有粮还,都让你用命还!” 姜老汉一声吼,满室静默。 能当上村长、里正的,不是能力强能服众,就是德行高或是年长于众人。这姜倔头喊出来的话其实都是些简单的道理,他们不是想不到,只不过是闭着眼睛不愿意相信罢了。 这就是这些士族最可怕的地方,让一个明明能站着活的人,却一点点让人跪了下去。 一旦跪了下去,发现跪着活更容易,就根本不想站起来了。 见姜老汉吼得上气接不了下气,他的儿子和孙子们都担心的围在这位老人的身边,揉后心的揉后心,替他顺气的顺气。 其中一个年轻点的,也不知是孙子还是曾孙子的替姜老汉开了口。 “是我们没出息,这么多子孙,就没出一个能得力的,全在地里刨食,让阿公这把年纪还要自己种地,享不得清闲。”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