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个地方的郡守成分不同,因此考题也有些不同,尤其是在经典上,但是总体来说,范围没有超出五经,只要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人,都能轻易通过。 第174章 不能出错 这些经典题对大族子弟们来说,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 他们的烂是依据同等出身且正常水平的大族子弟而言的,对比寒门和庶民出身的士子来说,他们在经典上的造诣大概还是要领先的。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只是普遍如此。 毕竟,这些大族子弟随时都可以接触到这些经典,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基础的,而对于寒门和底层士人们来说,别说是得知诠释和注释了,光是能拿到书,就已经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很多人觉得寒门也是门,比起庶民出身的士人来说,生活水平肯定是不错的,可寒门之中,也是有区别的。 家道中落也是有程度的,有的人家道中落,父亲只是个小吏,就如左思那般,能享受教育,但是受到的教育有限。 有的人家道中落,那就是家徒四壁,需要给人放羊才能维持生活,张华就是这样的例子。 有些寒门可能过的还不如那些庶民出身的人呢。 况且在那些大族的眼里,其实寒门跟庶民也几乎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货色。 第一场考核结束之后,学子们就在这考场内休息,等待着接下来的考试。 县衙的考试是考核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掌握了这些东西,就可以在县内担任小吏。 经典只是个敲门砖,而接下来要考的东西,才是重中之重。 首先就是数。 很多人误以为我国古代不重视数学,这是非常错误的认知,我国古代的数学水平和对数学的重视程度一直都不低,庙堂的博士里,也有专门研究数学的人。 而两汉乃至魏晋时期,我国都诞生了大量的数学家。 甚至,在当时能执政一方,并且做出政绩来的人,数学能力都是不弱的,不然你连财政收支跟户籍都看不明白,你还治什么地方呢? 而对大族子弟来说,数学也是一个必要的技能。 这同样是大族子弟比较有优势的主场。 而县考里的数,大多都是些应用题,主要就是在治理地方过程里所会遇到的数学题,让考生来进行解决。 或许是河南尹怠慢,很多题目干脆就是照抄九章算术,只是将数字改了一下。 只有在农科上,大族子弟会觉得略微棘手。 农桑虽然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两汉有《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这样的农业著作,但是这些东西不是很受到魏晋士人们的喜爱。 在看到题目的时候,前来参考的崔洪脸上出现了似有似无的笑容。 崔洪是崔赞的儿子。 他在农科的考试题目里,发现了大量的农时问题,询问不同的时日应该重视什么而他一眼就看出,这些农业题来自于《四民月令》。 因此,崔洪下笔如有神。 别的不说,反正这個科目上,他是不能出错的。 他要是回答不上这个,回家怕不是要被父亲给打死。 只因为这四民月令的作者崔寔,是崔洪的高祖。 这就跟荀寓这样的人参加经学科,然后在荀子的问题上写错了答案一样,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 很多人说起大族,总是会觉得他们传承了百年,或者数百年,实际上,真正顶尖的大族传承千年。 他们的起源都是从春秋战国时就开始了,再不济也是在前汉时期 而最后的律法,这就算是公平的多,毕竟这东西是大家都能接触到的,各地都会进行普法,这是底层官吏的重要政绩之一。 哪怕是庶民出身的士人,想要接触律法也不是那么的困难。 这次的考核仅仅用了一天的时日。 考核结束的时候,县衙当即封了试卷,随即开始送往河南尹府进行审查。 正在太极殿内的曹髦,也得知了这件事。 羊琇站在曹髦的身边,禀告着今日的监考经过。 “大族子弟们对此很是怠慢一直都有些抗拒,倒也有几个比较积极的,那些寒门子弟们倒是很积极,只是他们的发挥应当是不好的,结束的时候,他们的脸色难看,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曹髦轻轻点着头。 这第一次的科举,含金量可能不是很高。 当下的科举的目的就是为了补充地方小吏,换句话来说,这是在召县级的“行政编”,故而考生水平不是很高,曹髦也能理解。 能通过的不能说都是大族,起码也得是家境富裕,父祖担任官爵的寒门,真正庶民出身的应当是在少数。 不过问题都不大,只要各地都有储备的人才可以用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