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就应该在朝会上,公开说出来。 翌日,奉天殿外。 解缙拖着“病恹恹”的身体来了,看到文武官员竟超出了三百,也不免担忧朝廷风波。文臣交头接耳,蓄势待发,武将瞻前顾后,交流频频。 大殿门开,官员伴随礼乐入殿。 朱允炆临朝,坐在宝座之上,对行礼的大臣虚抬右手,喊了一声:“众爱卿,平身。” 百官谢恩,朝堂肃静。 朱允炆威严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几分笑意说:“朕北巡归来,身体不适,休养了几日,就有官员说朕懈怠朝政了,呵呵,说出这样话的官员不妨沿着朕走过的路走一遭试试,四千余里的路途,足够去一趟甘肃了吧。” 百官凛然。 甘肃…… 那不是流放的地方吗? 皇上这是在示威与威胁吗? 朱允炆没有再旁顾其他,而是直入主题:“朕于北平提出迁都北平的设想,返回京师后,连日来收到反对迁都奏折不下二百封,甚至有些官员三日上了五封奏折,这一片为国赤子之心,当真是炽热啊。监察御史孙荣,在不在啊?” 后排中孙荣见点了名,连忙出班下跪:“臣在!” 内侍将托盘送至朱允炆面前,朱允炆拿起最上面的奏折,翻开看了一眼,念道:“穷极民力,享一人楼阁之盛。竭渊之鱼,成万民仓廪之枯,文笔不错啊……” 第七百六十一章 迁都风波乱(三更补) 御史孙荣有些不安,朱允炆夸人的语气不对啊。 朱允炆将孙荣的奏折放了下来,看向孙荣,平静地说:“孙御史反对迁都,奏折写得不错,朕很欣赏,如此人才,当一监察御史多少有些屈才了,不妨调任户部当一主事,吏部尚书,如何?” 此言一出,百官错愕。 解缙不知道朱允炆想要干嘛,郁新与茹瑺紧锁眉头,陈迪隐隐不安。吏部尚书蹇义见状,也不好多说什么,只好出班同意:“臣遵旨。” 朱允炆又拿出了一份奏折,喊道:“吏部给事中杨如海,这篇反对迁都的奏折写得也是不错,文笔飞扬,笔力深厚,不妨升入国子监,担任司业一职。” 杨如海惊喜莫名,连忙谢恩。 朱允炆的举动让群臣很不适应,原本是想反扑闹事,反对迁都的,可现在朱允炆竟然如此肯定反对迁都的奏折,还给这些人升了官,这算什么,莫不是皇上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这一步棋,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就连杨士奇、夏元吉、杨荣、姚广孝等人都摸不着头脑,原本想要递折子的徐膺绪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想给徐辉祖几个眼神,可徐辉祖也没回头看一眼。 只短短一刻钟,朱允炆就提拔了三十名官员,然后失了耐性,指了指托盘里的一堆奏折:“没念到名字的,统统官升二级。” “谢主隆恩。” 一群人出班,欢喜连连。 朱允炆笑着点了点头,直接跳过了迁都之事,询问礼部:“郑和带来的使臣可都安好?” 黄观从茫然状态走出来,出班:“回皇上,郑和西航远至天方,带来多国使臣,在了会同馆中,生活起居俱佳,已熟习宫廷礼仪,随时可入朝觐见。” 朱允炆颔首:“那就安排他们明日入朝吧。” “遵旨。” 黄观退回。 朱允炆看向工部尚书郑赐:“接宋礼文书,会通河疏浚将于四月中旬提前完工,朕希望工部可派人再行勘验,确保河堤、水柜、闸口等无虞。” 郑赐走出,肃然道:“臣请旨亲往山东等地,验收河道。” 朱允炆欣然同意,看向解缙、茹瑺等人:“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事关国运,内阁是不是出一人前往主持礼仪,以示朝廷重视?” 解缙、茹瑺与郁新同时扭头看向陈迪,陈迪郁闷了,很不想去,但没办法,其他三位都跟着北巡去了,跑了大半年才回来,让他们再去一趟也不合适。 “臣愿往。” 陈迪很是无奈,离开京师,意味着短时间内无法影响朝政,朝廷内有什么情况,自己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发声。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对户部尚书夏元吉说:“宋晟传来消息,帖木儿正在筹备东征事宜,我们也不能大意,混凝土道路必须要抓紧,最好是多头并进,钱粮方面,还需要户部多多用心。”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