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其中肯定有一定比例的勋贵子弟。 朱厚照作为明事理的皇帝,只要明晰赏罚之道即可,简单的说,血脉身份可以确保进去,但不一定能升官。 这就是所谓的做事要懂得变通,不能死脑筋,一个道理认到死。 承平的日子里,朱厚照也会时常演武检训,绝不至马放南山, 而皇帝点兵出征,不可以每次都只要甲级卫,其实是要在甲、乙之间略作平衡,给乙级卫少一些名额。立功机会虽少,但有。 最弱一级的丙级卫所那责怪自己吧。 除了这六卫人马,还有皇帝一直培养着的神武卫。 神武卫的指挥使是许进,已经跟随皇帝十多年了。 这个卫所以人数来论,最多都能称为半个卫,鼎盛时只有两千多人,后来朱厚照觉得太多,又筛选裁撤降为一千多人。 这些人每一个都是许进亲自挑选,每一个都有单独的个人档案和背景调查,甚至朱厚照都要亲自看的。 是真正的虎兵劲旅。 皇帝偶尔需要练武解闷时,大多是他们陪练,如果要运动逗趣,也是他们作陪,如果要微服私访,更是他们暗中保护。 神武卫的人马管束的也是最为严格,他们都是全天在岗,如果要外出离京,还需要特批,而且要写明离开和回来时间,外出地点、事由等等。事后核查不准的话,那麻烦大了。 当然待遇也是最好的,在选的时候还会偏向于穷弱之家,最好就是全家靠着他当兵才过上好日子的那种。吃苦耐劳,又忠心可靠。 尤其是性格,也作为一项因素放在其中。 因为条件苛刻,所以增增减减的就是一千来人。 皇帝既然要离京,神武卫肯定是要跟随。 调兵令之后,则是调粮令。 大军出动较为急促,京通仓虽能紧急调运一波,但几百万斤的粮食光从仓里装运到船上也要不短的时间吧?又没有起重设备。 朝廷的办法,就是由沿途官府供粮。 当然主要是大运河沿岸,包括济南、淮安、扬州等府。 到正德十一年,朱厚照已经温和的复活了预备仓制度,前些年他很是耐心,采用实报缺额、多年补充的办法避免了官府为了应对检查,强行征粮。 现在各府州县的预备仓中应当都是有粮食的,如果没有,这就怪不了旁人了,自己等死吧。 粮食除了要有,还得有人运。 也就是所谓的运粮队,这在之前算是百姓赋役当中的役,所谓国家打仗,耗尽民力,就是因为国力有限,不得不征调民夫运送天量的粮食,有的时候打仗打个几年,耽误了农时,自然就是民不聊生了。 但那是国力不足的情况下。 现在朱厚照内帑之中就有存银几百万,征调船只、使用民夫都可以花钱进行,当然这需要一点时间。 而且少府之下有粮商,粮商本身就有运粮的队伍,自然可以紧急征用。 至于武器、战甲等等,平时都备着的,带上就行。 平时不放松武备的好处就在于,不至于用的时候什么都要重新开始找。有的王朝末期,刀枪棍棒都会缺。 调兵、调粮、运粮……几道旨意之下,三万余大军已经在营房集整完毕,只待吉日,祭旗出发。 这个时候朱厚照再将内阁王鏊和杨阁老召来,再加王琼、张子麟和何鉴三人,直接交代:“朕在外,国家政务要仰赖几位辅佐皇长子打理了,待朕凯旋之时,咱们君臣再一同饮酒庆贺!” 天子这般不顾一切的做法,实在叫他们无可奈何。 杨廷和当即跪了下来,“陛下不可啊!兵者,是国之大事,陛下如此轻动,绝非圣君所为啊!” 朱厚照脸色发寒,“杨阁老,你不必如此。你知道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