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了,蓟州如此,之后大同、宣府也如此,各个都有这等实力,难免有不稳之忧。 朱厚照不会一味坚持己见,也是要看情况,关键他以后的主要依靠不是蓟州兵马,所以给一个便于他们操作的政策也没什么问题。 但他对杨尚义有些不满意。 于是后面缀了句,“传旨给杨尚义时要和他说清楚,他是领兵数十年的将领,最懂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这三个甲级卫一万八千人马,要是还练不成一支虎贲之师,朕可就没有客气话给他了!” 两万兵还带不好,那特么就不要带了! 皇帝这句难听的话没讲出口,其实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阁老们明白圣意。 蓟州最终的结局,就是三点。 第一,军屯要清理到位,这毋庸置疑。 第二,借此机会整顿蓟州各卫所,其中之关键就在于这三个甲级卫,剩余的,说实话蓟州多处城池、关隘都需要守军,屯田也需要屯军,这部分将就就行,一旦分为乙、丙两等,军饷就会下一个台阶,国库的压力也小,如此才能细水长流。 至于这第三点,也是一个总的,就是由乱到治,突出一个稳字。 内阁回去以后,杨一清亲自执笔拟旨,拟完了以后他送呈朱厚照阅。 这是老政治家,在考虑事情方面比朱厚照这种没实操的可能还更加全面,所以看完以后皇帝如往常一样满意,“如此可称妥当,用印,颁给杨尚义吧。” “微臣遵旨。” “杨阁老,还有一桩事。” “王守仁此次回京,还带了两卫朔方军,人不多,不过当时是考虑若是何处不稳,可以令其随时出动。这一万人到了京师以后,如何安顿还需杨阁老仔细考虑、妥善安排,且其中有骑兵,精豆也要准备的。” 杨一清领兵多年,哪里还想不到这些,他点头称是,“臣年前就接到奏报,知道王伯安要入京,一应准备都已开始了,请陛下放心。” “嗯。” 朱厚照伸了伸懒腰。 有几个得力内阁阁老还是不一样的。 杨一清文官、武官都当过,打过仗、治过民,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有杨阁老在,朕可以少操心不少。” “为君分忧,乃为臣之责。” “今年没有科举,主要的就是三月份的大朝会。安稳了两年,今年事情明显多了,杨阁老怕是又得辛苦了。” 杨一清执礼,一切已尽在不言中。 这种时期对于无能之人那是折磨。 但是对于杨一清来说,则是他干大事的时候。 …… 朔方镇是一路骑兵一路步卒,分散有序前进,行军月余才过了紫荆关,抵达京师脚下。 这里没什么无旨大军不得入城的阻碍,因为圣旨早已催促王守仁加快行军,不得拖延。 正德五年,正月十八日,元宵之后,节日气氛逐渐散去,朔方大部兵马入城,王守仁入宫面圣,片刻都未曾耽搁。 他着急,除了是因为圣旨,还因为另一件事。 朱厚照见到这一位是开心的,锦衣卫禀报的事情语焉不详,但似乎又确实存在问题,现在王守仁回来了,在他看来不管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 本来他还想寒暄两句,哪知道王守仁到严肃的很,“陛下!臣有要事相奏!” “什么要事?” 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