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还在灯下看东西,李东阳到了以后在御赐的软凳坐下。 “……济之先生是苏州府人,他曾与朕说,天下人都觉得苏松二府富裕,实际上当地的百姓赋税颇重,生活也并不能算作轻松。” 这是当年朱元璋留下的政策。 现在的苏松二府,税赋基本可以抵得过一些省份。 “所以朕一直也在想,最好是在松江府也开埠,增设市舶司。希贤公在山东也曾与朕提过增设市舶司之市,这样便干脆一起施行。想想办法,给老百姓的手里添些银子。还有一事,江南文盛,阁老在文坛中也是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所以你到了江南也要振一振那里的文风。读书为官、治人治地,首先要以实务为先,经世致用,造福万民。” 对于那个地方,朱厚照总的就是这两个要求。 李东阳一想原来是巡抚应天,皇帝对他也真是优待了,“臣受国恩重矣。必定不忘陛下今日之嘱咐。” “李阁老朕还是信得过得。”朱厚照稍稍望了一眼这位老臣,“正德初年时,希贤公连大朝会都不参加,借口政务繁忙,急速返鲁。朕,虽想久留阁老,但你我君臣,还是以百姓为先吧。” “是。” 朱厚照又叫来谢丕,“以中,你送送。” 谢丕颇为听话,上来就扶着李东阳的胳膊,外面确实也有些暗了,老人家眼神不一定好使,宫里到处还都是台阶。 谢丕不懂,路上说什么皇帝有皇帝的难处,其实是安慰阁老的话,叫他们不那么难受。毕竟,天子还是一心为民的圣明之君。 李东阳什么也没说,谢以中到底还是年轻,所以谢于乔始终放不了手。 皇帝的意思哪里是什么为了百姓。 皇帝的意思是,刘健当初早早的离开,是为了不掺和朝堂上的事情。这一点皇帝很满意,所以叫他, 不要多管闲事。 但尽管如此,皇帝也仍然是宽厚的人。 毕竟,大晚上的叫他过来,就是想把话说在前头,免得自己先说,到时候不是僵硬了么? 这乍看起来,毫无联系。但李东阳知道自己没有多想,否则哪有天黑之后还召见他的道理,且没什么重要的事,干嘛不等明天再说? 而在乾清宫里。 朱厚照也把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密信放在蜡烛之上燃尽了。 火光照着他的脸若隐若现。 “传话给毛语文,人可以抓,但叫他注意搜集证据。” 因为杀人不够,还要诛心才行。 第四百七十章 “这件事,朝堂之上是不好说的。” “讲明事实,陈述道理,怎能就不好讲?” 不过三日之后,李东阳收拾车马已经准备离开。他的弟子有些十分不舍,一些践行也还是要做的。 如果不是恰逢皇帝遇刺之事,倒也不至于太过俗气,但此时也只能如此了。 关于江同祖、陆孟被抓之事,李东阳被追问许久, 最后还是把道理讲了出来,“陛下遇刺是真,这二人对陛下不满也是真,即便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他们与天子行刺之事有关,但抓起来审问审问查一查,这怎么就不行?你们要上疏救人,就得先把这个道理讲通了。” 茶陵诗派有代表人物于树清,他任的是工部的给事中,说道:“陛下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只是碰上刺驾必定是恼怒。但恼怒也不是随意抓人,况且如此抓人不是让真正的凶手逍遥于法外吗?” “听说锦衣卫还在审问那两个刺客,什么都没审出来。” “最好是能审出来,事情就简单了。现在啊,是越审不出来,越复杂。”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