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请旨,说一句实话。” 朱厚照兴致不错,抬了抬宽大的袖口,“你说。” “殿下不应轻视观点之作用。” “懂你意思。”太子眉目一垂,却是另一番想法,“不管是什么斗争,本宫不会留着国家的蛀虫”。 刘健听在耳里,惊在心里。东宫历经几年淬炼,也开始不一样了。 对于朱厚照来说,现在已经不是弘治十一年了,那会儿大臣可以欺太子年幼,把他按回文华殿读书,什么也不让他干。 所以他当然在意权力、在意舆论场。 可今日的朱厚照谁还能阻止他继位?所以权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不能让这些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刘阁老,本宫这里没事了,你回内阁吧。” “是,老臣告退。” 人走后,朱厚照把徐若钦的奏疏放在一旁,吩咐刘瑾:“将丰熙叫过来。” “是。” 丰熙就是弘治十二年乙未恩科的榜眼,然后因为自己是瘸子而失去状元的那一位。 瘸子其实在古代不是很方便,因为有重要的祭祀活动,平时也就罢了,正在拜祖宗呢,大家都跪了,就你跪不下去,或者跪了起不来,那种场合,总归是不好。 但他还是能够拿到榜眼的名次,便是因为一手策论文章,写得极好。 丰熙现在翰林院待了两年,随后到詹事府任‘九品校书’,其实就是太子秘书了,现在已经升到了从六品左赞善,侍从文章。 因为腿脚不好,朱厚照还动脑子画图,让人给他搞了个木制的简易轮椅,他是没什么念想的,一个瘸子能得太子青睐,基本是往死了干去。 现如今和朱厚照已经很熟悉了。 太子一交代,不久之后就有专门的侍从推着他进东宫,然后他自己再拄着拐杖。 一般情况下,朱厚照觉得麻烦,就会自己走出去,从台阶上下来,这次也是。 “臣丰熙,参见殿下。” “免了。”朱厚照伸伸手让刘瑾过来,把奏疏展开给他看,“看一眼,回去写一篇文章驳斥他。” 丰熙博闻强记,奏疏这种东西,他只需看上几遍,不需要抄,自然就能够记住了。 文理这个东西不是数学, 永远是正说正有理,反说反有理。 就像,俗话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俗话又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中国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 甭管我们要做什么,我们都能找到一套漂亮的道理来支撑,等到哪天发现做得不对了,马上给你推翻,打倒。再过些年头,发现又对了,再捞起来接着批判曾经的批判,然后拿出来用。 当然,它有个好听的词儿,叫包容性强。 至于这份奏疏本身, 朱厚照是要留着的。 一来,他要等等浙江那边的情况,王华办得如何,怎么也要有个信儿给他。 二来,他想霸道一回,这奏疏他就留在自己这里了。 不交内阁票拟,也不交皇帝阅览。 之所以如此保密。 他就是要看看是哪个大聪明敢跳出来询问徐若钦的奏疏去哪里了。 或者他们就是不急,那也行,拖着呗。 最后一点就是朱厚照先前考虑的,在此时,还是尽量不以贬黜刘大夏为目标,除非他自己非要死抓不放。 所以能压着就压着。 “殿下,微臣需一个时辰的时间。”丰熙视线移开后,颔首说道。 “嗯,不急。你慢慢弄吧。”朱厚照转身,自顾自的入殿。 刘健带着奏疏去东宫的事,外间的臣子基本是不知道的。 但他们知道徐若钦有一本疏上去了。 结果一连几日都没什么动静。 这就有些让人嘀咕了, 刘大夏在和礼部尚书张晟、督察院都御史戴珊商议时也觉得蹊跷, “东宫可不是如此好脾气的人,徐若钦的奏疏难道就这样被留中了?” 留中,就是皇帝看到了奏疏,但觉得不便处理,所以自己留下来了,也就是不再批红转下去让大臣去办,更不会在邸报上抄录。 本来就是不方便的事,还搞得众人皆知干什么。 这样一来,作为兵部尚书刘大夏,他就很尴尬,他不好过问这个事情。 关于这一点,历史也有记载。就是弘治末年,皇帝老是召刘大夏奏对,甚至有一次说:哎呀,朝廷里有什么事情,我总是会想到你。可是又担心,这件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