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回到宋朝当皇帝

第273章 钢混桥


,赵桓就想过要将玻璃的生产规模扩大化,投资建设一座或者几座上规模的玻璃工厂。

    只不过,赵桓从穿越到这个时代,到北上海河,在东京待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一年多点。

    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赵桓搞了新式蹴鞠联赛,搞了内衣,搞了彩票,搞了自来水供应,还跟契丹人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和平友好互助条约的谈判。

    就算赵桓想要搞玻璃厂,也根本没那个时间和精力。

    也只有在北上海河之后,直到年初,海河榷场初具雏形的时候,赵桓才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在海河榷场里,搞了一个玻璃厂出来。

    至于瓷器厂,瓷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一直都是很成熟的,而且从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的陶器,到现在的瓷器,技术和工艺,一直都有传承,没有出现过断代的。

    所以,瓷器厂的投资和建设,其实比玻璃厂还要简单。

    海河榷场的瓷器厂,比玻璃厂后动工,却反而比玻璃厂先投产,先生产出合格的成品来!

    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赵桓直接从景德镇那边要来的一百个熟练的瓷器工的功劳!

    而那种灰色的粉末状的东西,其实就是海河榷场里的玻璃厂,在试产第一窑玻璃的时候,由于温度不够,煅烧的原料没有彻底的融化凝练,反而变成了粉末,这样无意中发明出来的。

    当时听到玻璃厂的负责人汇报说,玻璃厂的窑洞出事了,没能烧出琉璃(玻璃)来,反而烧出了一窑的灰色粉末。

    赵桓赶到玻璃厂一看,好家伙,这不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嘛!烧玻璃的窑洞,竟然烧出来了一窑洞的水泥!

    之后,玻璃厂经过几次的摸索,改进之后,终于形成了一条成熟的生产和制造工艺,可以快速的烧制水泥。

    玻璃厂的那三个窑洞,其中的两个,就被改成了专门用来烧制水泥的窑洞。剩下的那个窑洞,才被用来烧制玻璃。

    而两个窑洞,一窑洞出来的水泥,就有上千斤,一个月能够烧制五窑或者六窑,总产量在七八千斤之间,两个窑洞,一个月就有一万五六千斤。

    只不过,这一万五六千斤的产量,看似很高,但实际上呢,嗯,两个窑洞的产量,甚至都跟不上海河工地上,浇筑桥梁消耗水泥的速度!

    不过好在,这第一座采用干净混泥土结构的跨河大桥,长度并不是很长,只有大概一百多米的样子,宽度也并不宽,只有十二三米的样子,需要用到的水泥,也并不是很多。

    海河玻璃厂的两座水泥窑洞,投产四个月生产出来的六万斤水泥,被全部用到了这第一座跨河大桥上,勉勉强强的,总算是把这桥给修好了!

    只不过这桥的质量嘛,赵桓也不敢很确定,毕竟,他也没有细算过这座桥的总方量,六万斤水泥,大约也就四十多五十吨水泥的样子,标号是不是达标,他也不是很清楚。

    好在,这个时代的桥梁,也不需要承受太多的重量,载重几十吨上百吨的那种重载车型,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这个时代,更不可能从这座桥梁上经过。

    赵桓倒是不用担心这座桥梁会被压塌,嗯,至少短时间内是不用担心的,至于几年以后,等过上几年,水泥的产量提升上来了,再重新修建几座标号更高的钢混桥梁,那还不简单么?

    到那时,赵桓甚至还要在整个特别行政区内,修建水泥道路,连通整个特别行政区,甚至是整个大宋!

    北上的时候,赵桓乘坐的马车,就是从这座新建的钢混桥梁上通过的!

M.COOJX.com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页 回到宋朝当皇帝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