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 她的未来也如蟋蟀一般,肉眼可见。 宋暖英闷闷问:“哥,你说,咱们乡下的女儿,就一定要嫁人,你们汉子,就一定要侍弄庄稼吗?” 宋万水回答不出来。 若是以前,他会肯定地点头。 毕竟他的父母亲戚,俱是这样的。 女人生孩子操持家务,男人下地养家。 可是自从和三婶谈过后,见识过县城的生机,那些年轻人的生活与工作,他不想这样回答。 他说不上讨厌庄稼,只是觉着,他们这一眼看到底的命运,真的没有改变的可能,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死寂般的沉默后,宋万水开口:“我们可以明儿问问三婶,她懂得多,一定能回答你的。” 宋暖英笑了。 她想,三婶能干又懂得多,一定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 柳暄红呢,也的确给了。 这对兄妹的疑问和困境,也是特殊时代下的小小缩影。 在乡下,一般人自己是农民,生了儿女也是农民。 有见识的,会攒钱,咬牙送孩子去念书,念个中专能分配工作,吃上铁饭碗,将来便是脱离这片土地了,然而更多的人却是,念了初中便不能读了,男孩回乡务农,经营庄稼,攒钱娶个媳妇过小日子,就像暖英的那个王姓同学和宋万水一般。 就连宋致远,当初也是差点走上了这条路。 而女孩,大部分也是不念书后回家洗衣做饭干家务,在家里干俩年活,便开始相看人家,嫁出去当别人的媳妇了。 这些小伙子和大姑娘,在最美好的年纪有幸去县里开拓视野,见识了县里的繁华,拼命地想留下,然而户口,岗位,门路,家里光景,种种条件限制了他们,最后,他们只能无奈选择回归那片生养他们的土地,走上父辈的老路。 他们也想要出路,走别的路!去当城里人,去过轻松日子! 然而,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便是因着城里的工作岗位稀缺,让广大青年去乡下发光发热,城里人自己都顾不上,哪里管的了农村人。 然而如今不同了。 柳暄红说,如今郭嘉在改革,咱们也有机会走出去,去县里,像她这般,做个小买卖,或者找份工,不必绑在庄稼上。 宋暖英和宋万水豁然开朗。 是啊,他们其实也没什么叛逆和野心。 不过是想改变些什么。 柳暄红这一说,他们好像被点醒了。 宋暖英想,她要是有三婶这样的手艺,也去县里摆摊买吃食,想什么时候嫁人就嫁人,不必像现在这般逼着。 宋万水则没想这么多,他觉得,他要出去看一看,瞧一瞧,想想他到底能做什么。 俩人听着柳暄红的经验,又回忆起那一天挣一百,一月挣三千的震撼,晚上做梦都是甜的。 宋暖英不再和老娘计较她的婚事了。她打听到柳暄红快要回县城,担心找不着她,跟在她身边忙里忙外,想讨个主意。 柳暄红指点他们:“虽说现在环境好了,但是其实也没好多少,大家都在犹豫着,你们去县里也找不着什么好工作。” 宋暖英垂头丧气,宋秋插话,“娘,县里不是开了农贸市场,除了粮食和米油,自由交易副产品,英姐可以去那里摆个小摊卖蔬菜瓜果什么的。” 宋暖英眼睛一亮。 柳暄红颔首,“也算不错,但是县里太远,你一个人动身不安全,其实我是推荐你去公社摆摊的。” 公社人流量大,还残留着五日一小集,十日一大集的习俗,每年抓投机倒把都在大集上抓一两个典型。 宋暖英却吓得猛摇头:“公社不行,公社里都是抓人的。” “现在不会了,咱们老老实实干买卖,不倒腾啥稀罕的,合理合法的很,公社的人不会抓,甚至还要光顾你的生意呢。” 宋万水想,要真这么说,那公社的确是个好地方,离小宋村不远,走路就能到,附近也都是熟识的村子,她一个人去也能放心。 若是地里闲了,自己也可以去帮忙。 便谢谢柳暄红的主意,俩人帮忙收拾回县的行李,答应会照看这院子和自留地,归家去了。 至于去县里卖什么,兄妹俩没问。 他们毕竟是大人,也不是什么小孩子,事事要人照看,吃饭都要喂到嘴边。 自己决定买卖,也是一个自我考验。 看着兄妹俩出门,柳暄红伸了个懒腰,宋小果和小月儿乖巧地过来帮她捏肩。 宋小果最近不太开心,因为阿娘忙着堂兄堂姐的事儿,都对他少关心了。 他不明白:“娘,你为啥要这么费心帮他们?” 柳暄红失笑:“我不过是说几句话,哪里费心了。” 宋小果撇撇嘴,却又找不到反驳的地方。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