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出来的一锅腊肉洋芋饭,拿芭蕉叶包起来,里面还可以卷一点自家做的泡菜或者糟辣椒,拿到地里去,放凉了也很好吃,要是不爱吃凉的,生一堆火,弄点炭火烤着吃也好吃。” 姜元看得跃跃欲试,忍不住问道:“当年王宪老师也经常吃这种腊肉洋芋饭吗?” “这我可不知道,你得问我爹。”江小满笑着把他爹给叫了进来。 江有粮还真的招待过王宪他们这批扶贫干部,并且顺手帮他们纠正了一点—— 其实当年来郎山扶贫的不止有王宪,还有好几个扶贫干部,基本上都是从各大农业院校出来的,当年各大高校都有对口支援扶贫攻坚项目,分到他们郎山的就有好几个。 这些农学专家的到来,也确实给郎山带来了很多改变。 不止是为郎山带来了高产的红皮洋芋,还有品质更好、能进入超市卖场的红薯品种,口感更糯更甜的苞谷,甚至就连他们现在种的魔芋,都是扶贫干部们引进的高产品种…… 这帮扶贫干部也没有什么专家教授的架子,到他们郎山来扶贫,有时候就干脆住在农民家里,卷起裤管,赤着脚,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干活。 吃的也不讲究,农户吃什么,他们也跟着吃什么。 有时候看到农民家里吃不起肉,上山的时候,还自己掏钱在集市上买点新鲜猪肉,或者两条鱼什么的带过去一起加餐。 姜元没有说话,旁边的经纪人和摄影师已经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这才是真正被老百姓尊重爱戴的扶贫干部吧?他们不求回报,不怕吃苦,用生命为祖国的脱贫攻坚战一次次的冲锋在最前线,有的甚至为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你们哭啥?”江有粮诧异地看着眼圈通红好像一窝大兔子的众人,大大咧咧道—— “别看咱们郎山穷,人家王老师都说啦,他这辈子最开心的就是在咱们郎山这几年。” “听说你们城里人压力都大得很,王老师说他就爱呆在咱们郎山,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农家菜,就跟他老家差不多。” “我听王老师说,自从来了咱们郎山,他多少年的失眠症和脱发症都好了嘞!” 众人感动的泪水憋了回去。 姜元若有所思地拉住了江有粮:“有粮叔,您能多跟我说说当年王老师他们在郎山扶贫的事儿吗?” “不用特别感人的,您就捡自己记得住的说就行,想到什么说什么。” 搞文艺创作的,有时候靠的就是那种“灵光一闪”的灵感。 就在方才,姜元突然察觉到了被他们所忽视的,也被编剧和记者们忽略的一点—— 所有的媒体和作家们,似乎都在把王宪这样的扶贫干部塑造成一个“伟光正”的形象。 但是,这样毫无瑕疵的形象塑造,如果是展现在大荧幕上,很有可能对影片造成一个极为可怕的后果:观众会因为角色形象过于完美无瑕,觉得这部电影太假了…… 这样是不对的。 他们是光辉伟岸的扶贫干部。 也是千万个普通人家的儿子、丈夫、妻子、父亲…… 文艺创作最忌讳的就是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甚至过于完美。 想到这里,姜元彻底坐不住了。 他一面拉着江有粮挖掘新素材,一面紧急把这件事情向导演做出反馈。 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别的单元他管不着,但是,他担纲男一号的这个单元,希望能邀请编剧立刻来郎山跟他一起采风,创作出一版更接地气的剧本! 第184章 导演一听到姜影帝想改剧本, 还不是微调,听他的意思是要整个推翻重来,差点脑溢血发作, 给他表演一个当场去世。 等到听姜元说了他在郎山的所见所闻, 以及当年的知情人江有粮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