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巧了,小弟这里刚刚得了一幅东晋时名家的字,只是不能完全断定是原作还是摹本,所以,想请明兄品评一二。” 明远跟他客气:“哦?是吗?米兄肯信任在下,在下深感荣幸……” 这时米芾已经从伴当处取过卷轴,刷地就递给了明远。 明远自以为猜到了是怎么回事,接过卷轴,慢慢展开,只瞄了第一行,他的脸色刷地变了,整个人再也坐不住,直接从椅上站起,双眼圆睁,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卷轴。 “这是,这是……” “王大令2……” 米芾站在他对面,无声地点点头。 下一刻,两人同时念道:“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这是……中秋帖?” 明远颤声问。 曾经精研过一段时间的古玩字画,又混迹各大拍卖行,明远不可能不知道这一幅。 王献之的《中秋帖》啊! 米芾点点头: “对,这是《十二月帖》。” 明远顿时傻眼。 他确实是给米芾做了一个小小的局。 按照他对历史的了解,米芾这个人很喜欢临摹前朝名家的名帖,比如褚遂良的字帖,而且他还很喜欢仿古做旧,能将摹本做得与真品一模一样,以假乱真。 当然,以米芾的家世和人品,绝不至于仿制来骗钱。多半是出于“恶趣味”——想要看看买家到底能不能看出这是真品还是摹本。 因此明远就可以买下米芾的摹本——而且绝对能将价格压得很低,因为米芾如今名气不显,还是一个尚未及冠的少年。 但是眼前这人毕竟是日后名满天下的米芾,他的书法,艺术价值摆在那里。日后米芾任何一件传世之作几乎都是名品,是国宝,其价值必然是明远今天所付出的价格的百倍千倍。 明远就是打着这个主意,才觉得自己有希望完成试验方交给的“特殊任务”。 但是明远万万没想到,米芾拿来的,竟然是名满天下的“三希”之一,王献之的《中秋帖》。 而且看米芾的模样,他似乎真的不知道眼前这张究竟是真品还是摹本。 那么问题就来了。 如果眼前的是真品——他能买下吗? 根本就不敢买啊! 王献之的作品,绝不可能随随便便流传于民间。 米芾的家庭与皇家大内有密切联系,如果是真品,明远需要想的可能不是该如何买下这张宝帖,而是怎么和他一起想办法把这件宝物还回大内去。 明远盯着米芾看了两眼。 米芾顿时流露出求援的表情——他看起来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手中这一份是原本还是摹本。 明远:好吧,你太强了。 于是他从怀中摸出一枚放大镜,当然了,这放大镜柄上镌着细细的“1127”四个字。 他用上放大镜,仔仔细细地去看那卷轴的纸质,装裱的材料,用墨的色泽,和笔划的痕迹。他的“高倍”放大镜将字帖上的种种细节放大数倍,纤毫毕现,清晰万分。 这一副“专业”形象,赢得了米芾的信任。 这个满脸焦虑的少年用颤抖的声音问明远:“敢问明兄,这是……” 明远放下手中的放大镜,用肯定的语气回答:“是摹本。” “呼——” 米芾长吁出一口气。 明远刚想与他再交谈两句,只听米芾“哎呀”了一声,这时候终于悟了过来。 “我还没濯手。” 第103章 百万贯 待到米芾濯手已毕, 明远已经收起了手中的放大镜和适才的全部惊讶之情,平静而镇定地坐在长庆楼临窗的位置上,面前铺着那幅《中秋帖》。 而米芾也完全镇定下来, 眼里透着好奇, 来到明远身边, 坐下,开口问:“明兄如何看出这是摹本的呢?” 明远坦然地道:“很简单。” 他伸手指着卷轴,道:“这种纸是用竹料纸书写, 但这纸在东晋时无人能造,直到本朝方有人造这种纸。这是其一。” 米芾的嘴呈现一个“o”形, 却发不出声音。 他应当也是没想到, 竹料纸看起来颜色暗黄, 古意昂然,竟然是本朝才开始造的纸。 而明远, 竟能通过这一点,分辨出这是摹本。 “其二, 东晋‘书圣’王羲之与‘小圣’王献之, 所用的竹笔, 与如今的我等用的笔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