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吏在更鼓旁,倚大鼓犯着瞌睡。 好安静。 祝英唇角漾开一丝笑纹,想起了王葛。和这小女娘认识才两天,她怎么牵挂上了呢。初见对方,啰里啰嗦不停,比跟段娘子呆在一起还吵。可后来她察觉了,王葛话很少,之前啰嗦不过是套她的来历和试探她性格罢了。 再后来,王葛点醒她。是啊,当初学成武艺,是为了报效朝廷才来的边郡,是自己愿意投奔荀郡守的,没被强迫。怎么晋升武职后,开始计较个人得失了呢?怎么受委屈从不自省,只知道埋怨官长不护她呢? 北伐大业,得由千千万万不计较得失的将兵合力,才有成功的可能。她,祝英,要变回原来的自己,重新做一名驰骋在前的普通骑兵,愿为夺回中原土地而拼杀。 就如她从上虞县出发时的勇气与信念一样:我,不作威福,不结私交,为攘夷狄,甘舍此躯!我,是侠女祝英! 寅正,鼠从王葛脸上踩过,被踩醒了。 也好,瞬间不困了。她刚把行灯点亮,老亭吏就听到轻微的动静,也醒了。院门特意留出道宽缝,他连咳两声,王葛过来,低声道:“我习惯早起,阿伯不用管我。” “快忙你的,快去。到早食的时候我去取,你啥都别管。” “是。”感激的话不必一说再说,王葛要在上午制完模图和模器,必须抓紧每刻时间。说好了下午去郡署,就不能食言。 另外,她还要多画一物,就是后世人人熟知的风筝。王葛知道祝英去打仗了,自己无法报恩,就将这份恩报于其余兵卒,报于各防戍营寨、亭驿。 现在晋朝尚无“风筝”一说,能飞于天的木制风筝,仍沿用最早的叫法“木鹞”;竹制风筝叫“木鸢”或“木鹊”;纸糊的叫“纸鸢”。 不管什么叫法,都不允许私人的肆铺或货郎售卖,只用于军事防戍。这些都是桓真告诉她的,在会稽郡时少见纸鸢,从进入兖州后,沿途多了起来,驿站会将纸鸢放飞很高,旅人远远瞧见就安心了,知前方安定。 可是夜间呢?旅人是瞧不到的。如果城池有变,夜晚也无法靠纸鸢向外传消息。直到五代时期,一位叫李邺的官吏在纸鸢上绑了竹笛,风吹如筝音,才有了“风筝”的称呼。 2006年,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惜的是,尽管潍坊的风筝节世界闻名,但关于风筝制作的古文献很少。 王葛前世学制竹时,做过不少大型的风筝,那就由她开始,多为这个新晋朝的后世,留一些风筝记载与传说吧。 飞辕车制作标准复杂,为避免水文字嫌疑,不写具体了,感兴趣的书友可自行搜索。 另外,我知道传递信号的方式多种多样,因为本文宣扬非遗传统文化,所以主角制风筝,不制国外的,比如通信塔。 第299章 请假 对不住友友们,加班中,今天又更不了。见谅见谅。 第300章 285 功勋令 七月初十,即使在辽东地域,盛夏的骄阳也足够炎热。王葛作为匠童考试的一名考官,正尽职尽责的巡视考场,还要辅助主考官从考生中挑出有天赋者。 如今她已是郡署匠肆的吏,也是平州年纪最小的匠吏。 唯有平州、凉州特殊,每年有三场匠童考试,分别在三月、五月和七月。匠员年龄不能超过九岁,无其余限制,一次没考过,下次可继续参赛。王葛还被告知,考生只要制出草鞋,或搓出一盘草绳就给过。 她想过考生数量会很多,但襄平县有千余匠员参加,还是大大出乎她预料。最小的考生才五岁,一个个穿着灰旧,基本都在搓草绳,编草鞋的少见。 唉,要是阿菽在这里考,别说匠童,估计匠工都考出来了。当然,有利就有弊,边郡之地从准匠师考开始,难度跟别郡是相等的,在最好的年华没练出基本功,始终考不上准匠师,前期的等级就废了。 王葛在考场巡视一圈得耗许久时间,发现异族匠员真的不少。 在平州,不管何族何部落,只要成为朝廷的自耕农户籍,生活保障就会跟汉家百姓一样。年复一年,汉家百姓也早接纳了这点。这是好事,往后朝廷的各项仁慈政令,会随着得到利益的异族百姓传播,吸引更远方的人来。 考场四方位都有考官休息区,王葛吃着午食时,不免自喜。前年她还在考匠童,因年龄大受了不少白眼,可现在呢,她成为年龄最小的考官。多少羡慕的眼光投在她身上,这些人肯定猜测她吃了不少苦,但究竟吃过什么样的苦,每次都是怎么挨过来的,只有她自己能体会。 隐隐约约,天空传来筝鸣,她顺声音遥望,那是绑了竹笛的木鸢。那天把模图交给郡署,她哪敢提及“风筝”的名,只说偶得此念,想让旅人夜晚行路时,能凭借木鸢的声响辨别尚有多远到达驿站。至于绑上竹笛后,木鸢能不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