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福建的官员会反对开设海外贸易。 其实联合起大明的历史,这就很好理解了。 与大明的边关贸易一样,大明的海外贸易也是政治色彩,远远大过于经济贸易的。 从明初开设,大明就实行了海禁,严禁民间私下进行海外贸易。 但是大明历朝历代的皇帝又认为四海仰慕,遣使来朝,是“盛世”的标志,皇帝们一向将其视作自己的荣耀。 所以大明的皇帝不仅仅对边关推行的是“朝贡贸易”政策,对海外诸国亦是如此。 为了吸引海外诸国遣使来华,大明在中外贸易中从来都只重政治效果,而不重经济实惠。 以往的大明不但每年都要花费大量金钱接待外国贡使,而且对其带来的贡品一律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回赠价值更高的大明礼品,例如锦缎、纱罗、金银、铜币等。 在大明优惠政策的招徕下,太祖时期就有东洋、南洋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来华通好,并进行贸易。 当然,他们全都是冲着大明要“薄来厚往”的“朝贡贸易”政策而来,怀的是占便宜的心思。 不过那个时候大明国力日渐昌盛,所以也没在意这些。 但偏偏咱们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弄了一个“郑和下西洋”。 其实抛开历史意义和文化礼仪的意义来说,郑和下西洋可以说是一个白痴到无聊的行为。 同样是船队出海,寻访海外国家。 人家西班牙和英国就是武力掠夺,大肆发展殖民地,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 而咱们大明呢,则是运送着数额巨大的大明物品,走到一个地方就赠送一个地方,压根儿没想过要武力掠夺的事儿。 当然,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彰显了咱们大中华民族是善良的,爱好和平的,文明的种族…… 不过说实话,这样的行径跟现如今那些土大款赚了钱,走到夜场便胡乱给服务生发小费,以彰显炫耀自己的财力,似乎区别也不大。 永乐以后,随着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广泛外交活动,海上贸易的范围扩大到西亚及非洲东海岸,前来进贡通好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数十个,朝贡贸易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由于只重政治而轻经济,明初政府从朝贡贸易中所得经济好处有限,而财政负担却不小。 贡使前来,不仅口岸及进京沿途的地方官府都要负责接待、护送,到京师后的接待及赏赐礼物也花费巨大。 尤其郑和下西洋以后,随着各国贡船及附舶商队人数大量增加,明朝廷每年接待贡使的花费也不断增大,且有应接不暇之感。 为减轻财政负担,自永乐时起,大明便渐对朝贡的国家和地区实行认定资格,颁给“勘合”的制度。 “勘合制度”即发给允许来华朝贡的国家或地区特许凭证,没有这种凭证的外国船只不许入口。 到了明中期以后,大明更对贡期、贡船数目、随船人数、进境路线及停泊口岸等也都做出限制性规定。 如日本,定例十年才能一贡,人数不能超过过三百,舟不能超过三艘。 大明这也做,海外诸国自然朝贡的热情消退。 但是众所皆知,中原的丝绸、瓷器、香料等物品一直在清朝以前都是很吸引外国人的。 那些海外国家只需要购入大明的丝绸、瓷器,运回自己国家转手就能以十倍的高价卖出去。 鉴于这样大的利润,所以大明一直都存在着私下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么多年,私下的海外贸易早已经运行成熟,在福建形成了一条完正的利益链条。 福建的官员们和当地富商相互勾结,控制整个私m.coOj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