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经常在这里看话剧的人四处打听:“我在这儿看了这么久,没听过这声音的演员啊,新招的?” 这两句唱完,很多人都还意犹未尽,又无缝接入了开场的歌、也是《回家》这出戏的主题曲,《冬夏》。 方怀选的那两句昆曲虽然是情急,但竟然巧妙地与意境很符合,那是一支很小众的曲子,讲的也是游子离家、浮生大梦一场。 幕布向两边分开,灯光亮起。 “离开家的第一年秋,风月声色增三分也看不够。” 干净清朗的音色,尾音带着些许轻快的笑,意气风发的模样。 这句话一出,又有人‘咦’了一声。 “这不是《深渊月光》吗?上个月咱们市中心放过。”“哇,我好喜欢那首歌,当时都听哭了。”“这声音是真的不错。” 与此同时,幕布拉开,走出来一个少年。 他是侧对着观众的,贴合了话剧偏写实的风格,从衣着到发型、佩饰都很平凡,甚至让人看不出他是个明星——他就像那种学校里会见到的、英俊的大男孩。 他人高腿长,眼角垂着,脊背有点弓着,一手揣兜,单肩背着包,初时步子迈的懒散,总像是没睡醒。 这第一个亮相,稍稍冲淡了刚刚歌声带来的惊艳,不少人都皱起了眉。 而一开始就抱着挑刺目的的人立刻得意了。 “怎么搞的?这站没个站相,把舞台当他家吗?” “这是唱的还是录音啊?他本人应该唱不了这么好吧。” “能不能安静一点。”终于有人不悦地制止了那人的嘲讽。 那人‘嘁’了一身,悻悻坐回去。 “离开家的第五年秋……” 此时,忽然有人意识到了变化。 ——所有变化都是细微的,个子窜的高的男孩子经常会有的驼背挺直了,步伐沉稳了,浅色的眸子里情绪沉淀了下来。许多人这才反应过来,方怀刚刚表现出的‘懒散’‘驼背’,竟然是表演出来的。 而此时,少年,或者说青年在舞台中央停下步子,整了整衣领。 他偏着头笑了笑,在同周围人聊天,然后又步履匆匆地往前赶赴一场饭局,在城市的烟火里为了生计奔波。终于在秋日的某个深夜,接到了家里的电话。 这里的歌声变得低沉,带着一点点沙哑的疲惫,声音却是暖的。 他握着手机,继续往前走。 “离开的第三十年秋——” 笔直的脊背又一点点佝偻了下去,步伐变得迟缓,明亮沉稳的眼神苍老下来。当他走到舞台尽头,已经变成了迟暮老人。 伴奏的钢琴声一点点放慢,整个空间变得寂静无比,唯有一下又一下艰难的呼吸声,响彻整个空间。 歌声放缓,停滞。 走到舞台尽头的人停下脚步,脊背佝偻着缓缓转身。他嘴唇干燥起皮,双眼通红。 一句台词和歌词无缝衔接在一起,声音很哑,带着哭腔。他说: “……我想家了。” 两秒的寂静,灯光灭了下去。 一种难言的情绪忽然攥住了所有人的心脏。 就像眼睁睁看着一个人走完一生,又像是通过舞台与灯光在注视着自己的生命脉络,从出生到老去,远离故土,背井离乡,被塞进异乡的脉搏与血液里,听着陌生的风。 总有那么几个夜晚,非常想家。 短短不到一分钟的歌曲和表演同步进行,带给人的感觉是近乎震撼的! 但即使是外行人,也能一下看出其难度,一分钟里有太多的细节,从少年到老年的变化不能通过台词、仅能通过表情动作来展现给观众看,没有出色扎实的演技支撑,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这次就连那些挑刺的人都震惊了,一时没说出话来。 这段表演原本是一个四十岁的女演员来完成的,也就是肚子不舒服跑厕所的林玲。林玲在圈里是有名的演员了,这么多年磨炼下来,放眼整个剧院,能独自担下这段戏的人还真不多。 不过方怀的技巧和经验其实是比不上林玲的,但他有足够的感染力和共情能力,这么一看,效果竟然不分伯仲。 所有人仍然沉浸刚刚那一段表演的氛围里,旁白就在此时适时切入,《回家》的故事缓缓在眼前展开。 . 散场的时候,很多观众都意犹未尽,一边讨论着一边往前走。 《回家》本身就是个出色的剧m.cooJX.coM